電影《中國合伙人》結尾,有一張面孔一閃而過,有留學生稱其為“女神”,因為在海外,中國學生的宿舍里幾乎都會有印有她頭像的辣醬,她就是老干媽陶華碧。
老干媽陶華碧原名陶春梅,1947年出生于貴州遵義一個偏僻山村,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她沒有上過一天學。從小就給家人做飯,那時,她就喜歡辣椒,用各種作料來調(diào)味。
20歲那年,她遇見206地質(zhì)隊的一位會計,兩人相戀結婚。年輕時的陶春梅,用她自己的話講也是一朵花,又好強能干;丈夫是個老實人,一生清白,但有才華、人品好。跟丈夫結婚后,陶春梅走出山村,先后來到崇江、貴陽。
丈夫多病,早早退休,還要拉扯兩個兒子長大,一家的生活重擔落在陶春梅身上。最早靠賣米豆腐維持生計,豆腐要自己磨,每天干到凌晨一兩點,第二天一大早去早市擺攤。后來又挑著擔子去學校周圍賣涼粉。那時90斤體重的她要扛起100多斤的擔子,也是在那個時候,落下肩周炎、關節(jié)炎、頸椎病,直至今日,膏藥不斷。
1989年,丈夫病故,陶春梅用撿來的磚搭起一間房,開了一家“實惠小吃店”。就在這個時期,她發(fā)明了豆豉辣醬,原本是作為輔料送給來顧客,大家覺得好吃,便主動來買。那時,看到困難的學生來吃飯,她總是加量或者不收錢,學生出于感恩叫她老干媽,這個稱呼便被叫開。買豆豉的人越來越多,1996年在南明區(qū)長的支持下,開辦了陶氏風味食品廠,正式推出“老干媽”風味豆豉。
生意做不起來,一家人沒飯吃,別人瞧不起你;生意好了,又有人眼紅擠兌你。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老干媽說她只能好生生做下去,也練就了老干媽要強的性格,她有一股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從不放棄,“我不堅強,就沒得飯吃”,老干媽覺得這樣人活著才有尊嚴。
老干媽也給自己筑起了一道永久的保護傘——踏實經(jīng)營,不偷稅,不貸款,不欠錢,不控股,不上市,“我們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實實在在來做,這樣子比較長長久久。”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老干媽品牌影響越來越大。也就在這個時候,全國各地開始仿冒老干媽,最突出的是湖南劉湘球,還搶在陶華碧之前注冊了“老干媽”商標。老干媽和貴州官員找國家工商總局,得到的答復是兩家都可以用,她叫劉湘球老干媽,你叫陶華碧老干媽,兩個共生共存。
對工商總局的這種曖昧態(tài)度,老干媽堅決不同意,“你把你家兒子分成兩半,他一半、你一半,試試?這是我創(chuàng)造的牌子,我要珍惜它,為什么要讓你來侵占?我不同意!”老干媽下決心打這場官司,“哪怕傾家蕩產(chǎn),也要打到底,我也不會讓你得逞,你再有權有勢,我們也要講真理。我砸鍋賣鐵,都要跟你打下去。”最后老干媽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把官司打到了北京高院,老干媽勝訴,國家工商總局這才把商標還給他們。
時隔多年,談到這場官司,老干媽這樣闡釋她的理念,“大家可以公平競爭,要講究正義和良心,你要有本事,自己去創(chuàng)造一個品牌,我覺得你是偉大的。但我們有一個品牌,你就仿冒、搭車,甚至去搶注,那不行。我創(chuàng)出來的,就得是我的。我這個人,真金不怕火煉,我不怕。”
而今66歲的老干媽,滿頭銀發(fā),聲音卻透著力量。脾氣一直不好的老干媽晚年開始信奉佛教,希望以此改掉自己的壞脾氣,也讓自己做更多善事。她喜歡紅色,辦公室、廠子門口都掛著紅布,象征著紅紅火火。
現(xiàn)在廠子交由兩個兒子打理,大兒子李貴山負責市場,小兒子李輝負責生產(chǎn)。老干媽只負責簽字、蓋章、把握大方向。但她還是閑不住,每天7點起床,下車 間,聽報紙,每晚的新聞聯(lián)播必看,也看一些商業(yè)類節(jié)目。偶爾看看電視劇,她喜歡看中國和日本打仗的電視劇。喜歡聽過去的“紅歌”,自己興致來了也唱,諸如《南泥灣》、《我們走在大路上》、《送紅軍》、《十五的月亮》等。
老干媽欣賞李嘉誠,比爾•蓋茨。最佩服的女性是吳儀,她說自己二次投生就要像吳儀那樣,“投生了之后,我要當將軍,上戰(zhàn)場,我就打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