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是條長河。從1998年3月完成中國第一筆互聯網交易開始,電商企業風起云涌,生生滅滅,既有從1999年成立至今的當當網,也有舉巨資高調 進軍卻只上線3個月的品聚網。從7月起,新浪科技每周將精選一二家有代表性的電商企業來做觀察。我們無意直言成功,卻愿意或歸結其敗因,或梳理其模式,或報道其成長,以記錄當下電商樣本。
PBA是一個位于廈門、成長于網絡的化妝品品牌,從它身上,可以窺見一個本土化妝品品牌在電商時代的成長故事和高毛利之秘。
在廈門電商圈,有人講過這么一個笑話:有一年,PBA的蘇桂強猛做線上推廣,花了90萬,當年的銷售額是100萬,結果你猜怎么著,除去商品成 本和人員工資等各種運營費用后,蘇桂強還賺9萬。當然,這僅僅是個笑話,你不用去考慮里面的邏輯能否成立,它僅僅是說明化妝品電商的毛利率很高。
的確,在目前琳瑯滿目的電商中,除去珠寶鉆石奢侈品,還有比化妝品電商毛利率更高的么?或許保健品可以與之一拼,但保健品電商尚不成氣候,而化妝品電商諸如樂蜂網、聚美優品、米粒兒、御泥坊等卻是如火如荼。
PBA就是其中一家化妝品電商,不同的是,樂蜂網、聚美優品做的是平臺,而PBA、御泥坊做的品牌。專注于網絡營銷多年的贏時代總裁曾榮群向新 浪科技介紹,廈門電商圈里,毛利率最高的電商就數PBA。這個毛利率高到什么程度?PBA創始人蘇桂強的答案是:約80%到60%,80%是以前的,現在 營銷成本上升,降到了60%。
根據同行數據,PBA的毛利率并不顯得突兀。目前正在上市沖刺的化妝品公司相宜本草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其2011年、2010年和2009年網絡渠道經銷的毛利率分別為71.84%、75.63%和76.41%。
高毛利之源
在效率一定的情況,毛利率往往意味著盈利空間,而凈利率意味著企業內控和管理能力。同樣是做電商,與其他品類的電商相比,化妝品電商似乎是個好生意。
選對了行業就可以盈利了么?也不見得,新浪科技發現,化妝品電商也不乏倒閉案例。2011年10月,深圳化妝品B2C網站搶鮮網就傳出因資金鏈斷裂面臨倒閉,更早之前米粒商城也因資金鏈斷裂關閉宣告解散。
蘇桂強分析,平臺型化妝品電商和品牌型化妝品電商還是有區別的。現在很多平臺型電商也在做自己的品牌,因此平臺型電商的產品又可以分為兩塊,一塊是自有品牌產品,一塊是第三方品牌產品,高毛利率體現在自有品牌產品上。各大平臺都在賣的第三方品牌產品都是同樣的,只能拼價格,拼價格就沒有利潤。但 自有品牌就有利潤,賣出一個自有品牌產品獲得的利潤是第三方品牌產品利潤的好幾倍。
而自有品牌之所以能撐起高毛利的空間,在于化妝品產業鏈上游的成熟。蘇桂強介紹,中國的化妝品生產經過幾十年的生產工藝調整,具有高品質生產工 藝的化妝品工廠已經非常多。它們在給國際一線品牌化妝品做OEM的經驗中,掌握了一流的化妝品生產技術。基本功能的化妝品,只要你提出來,基本上工廠都可 以生產出來。生產化妝品,已經像服裝行業一樣,下一批訂單,工廠就能替你生產出來并貼上你的牌子。
所以這個行當的入行門檻已經很低,產業鏈上游很透明。但并不是意味著這個行業已經沒有門檻,它更高的門檻已經轉移到供應鏈管理水平、產品質量控制水平上,此外,一些關鍵性的原材料和配方還掌握在國際性的大公司手里。
PBA正是這樣通過OEM的方式,在互聯網上打造自主品牌發展起來。PBA副總經理王可真向新浪科技介紹,目前,PBA從研發開始,產品包裝設 計、原材料采購,直到后期的推廣銷售、倉庫管理整個鏈條的關鍵環節都是自己在做,而生產、灌裝、物流環節等外包。“我們的原料供應商、代工廠和很多國際化 妝品牌是一樣的,它們也都是在中國生產,因此,在品質方面,PBA能夠保證。”
PBA之秘
為何PBA沒有像相宜本草一樣成長為以線下銷售為主的化妝品品牌,卻成長為銷售百分之百通過互聯網渠道的化妝品品牌?
蘇桂強認為,一是被迫,二是趕上電商品牌發展的好時候,使PBA成為化妝品電商品牌。
在2007年觸網之前,蘇桂強團隊毫無電商經驗,有的是跌跌撞撞的線下創業史:先從代理臺灣美容儀器產品開始,侵入產業鏈上游,做自己的品牌和 產品;后來感受到下游渠道商蠶食利潤的強勢,就轉而做自己的渠道,以連鎖加盟的形式,一度在全國做到300多家;進而想玩高端,擺脫連鎖加盟的低級形態, 做面向高端女性群體的私人美容顧問(PrivateBeautyA dviser),“PBA”商標即在2004年創立,入駐上海最高級的寫字樓,扛了兩年,最終敗走麥城。從上海回到廈門時,蘇桂強窮得“只剩一批在上海生 產的PBA化妝品。” 2006年底,因考慮到線上經營成本比較低,蘇桂強建立了PBA的官網,想模仿日本化妝品牌DHC的模式,直接在網上銷售化妝品。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 通過百度和論壇推廣,PBA堅持做官網運營,但生意慘淡,僅能維持團隊的基本運作。
轉變發生在2008年,這年的下半年,PBA嘗試走淘寶集市店,不再僅專注于官網平臺的推廣。這被認為是PBA能走到今天很關鍵的一步。“在PBA沒有成為真正成為一個大眾品牌時,想依靠官網平臺帶來主要銷售不太可能。”PBA副總經理吳茂林認為。
淘寶集市店給PBA帶來銷售額可觀增長的同時,也促使PBA進行了產品類型的調整。PBA此前的產品沿襲了線下的產品,以豐胸美體的功效性產品為主,消費者的期望值很高,PBA的客服常被消費者“為什么還不見效”之類問題所糾纏。王可真舉例,比如一款祛斑產品,療效也有,需要一個月以后才能見 效,但消費者沒有這個耐心,往往是希望馬上見效,基于健康安全的考慮,PBA不可能去開發這種見效快但副作用大的產品。
淘寶集市店的評價體系很快把這種情況反映了出來,客戶評價很低,促使負責產品研發的王可真不得不去面對這個問題,而在分析了行業數據之 后,PBA發現,“功效型”化妝品的銷售都在下滑。于是,PBA在2008年下半年對產品線做了重要的調整,從豐胸美體型轉向基礎護膚型。
這個重要的產品線調整和PBA進入淘寶集市店的運營調整可謂環環相扣,沒有淘寶集市的練手和網絡平臺對消費者體驗及時的反饋,就不會及時發現舊產品的定位錯誤。是年,PBA的銷售額約200萬元。
真正給PBA帶來跨越式的發展是在2009年。以這年3月份PBA進駐淘寶商城為標志,PBA的產品在淘寶等第三方電商平臺上保持暢銷。2009年創下的銷售額約1000萬元。以后,這個數據逐年翻番,2010年約2000萬元,2011年約8000萬元。
PBA也在這期間迅速成長為知名的淘品牌。目前,七成的PBA用戶群體,主要分布在22到28周歲的年齡區間,平均客單價在100元左右。
蔡文勝和聯想的投資
PBA的高毛利和快成長甚至吸引了蔡文勝和君聯投資(原聯想投資)。2011年1月,蔡文勝投資PBA;同年4月,僅僅間隔2個月,君聯投資也投資了PBA。
日前,蘇桂強首次公開披露,這兩次投資合計在5000萬人民幣左右。
關于蔡文勝對PBA的投資,據稱是蔡文勝迄今為止公開的投資中首例涉足B2C電商行業的投資,而且秉承了蔡文勝投資速度非常快的風格——從初次認識到達成投資,不到2個月。
據旁者講述,蔡的投資還有一個小故事:蘇桂強是泉州安溪人,蔡文勝是泉州石獅人,雖是老鄉,兩人此前并不認識。在2010年末廈門互聯網圈的一次小規模聚會上,兩人聊過天,算是第一次認識,但蔡并無蘇的聯系方式。聚會后,蔡文勝電話向朋友詢問,那個在軟件園賣鞋的人叫什么名字?這位朋友在聊天之時已看出蔡文勝對PBA很感興趣,遂糾正:你要找的不是賣鞋吧,是賣化妝品的。接下來經過和蘇桂強的幾次洽談,不到2個月后,蔡文勝迅速達成投資PBA, 蘇桂強開心得猶如“中大獎”。
因為一開始就賺錢,PBA資金比較健康,盡管有多家風投和蘇桂強接觸,但蘇桂強并不打算接受投資。而選擇蔡文勝,蘇桂強直言是因為蔡文勝在互聯網領域獨到的經驗有助于PBA未來的發展。
能受到風投追捧的PBA有沒有危機?一位業內人士分析,一是來自于國際知名品牌的線上沖擊,國產化妝行業底子薄,超過百年的品牌沒有幾個,有些 已經被并購,線下市場已經失守,線上正在被侵吞;二是網絡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現實相關的各種復雜因素,能很快成就一個電商品牌,也能很快摧毀一個品牌。
或許是基于單品牌的擔憂,從2011年開始,PBA針對不同的消費群,堅持多品牌走路戰略,已推出“佳而美、芭蓓萃、YangSang、杜派、蓁蓁、清珂、菲娣”等子品牌。
目前來看,2012年PBA的銷售額做到一億并不難,但要做“網絡時代化妝品第一品牌”,PBA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