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體驗時間詩意 召回生活記憶
體驗時間詩意 召回生活記憶
體驗時間詩意 召回生活記憶
時間:2012-03-09 06:56:50 來源:解放牛網 新聞晨報
昨日杭州小雨,當記者來到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面對這片用700萬塊不同年代舊磚砌瓦在屋頂和墻面上重生的校區,演繹著“取之環境 融于環境”的建筑環保理念。這個校區的二期工程是建筑師王澍2007年完成的作品,10天前,49歲的他剛剛獲得被稱為“建筑學界諾貝爾獎”的全球建筑領域最高獎項——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學獎,以美觀和環保的設計折服了老外,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建筑師。昨天,他剛結束在國外的講學回到國內接受了記者訪問。
要環保先與環境和諧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是王澍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王澍最大規模的群體建筑設計。與擁有雄偉高樓的大學校園相比,走入這里仿佛進入一個江南古鎮。防木板集成的外墻,如腳手架用材的扶欄,還有竹子立柱,和鋼筋水泥渾然一體,傳統又現代,和周圍的丘陵自然呼應。“一個體現環保的建筑首先應該是與環境和諧的建筑。”王澍在同濟大學執教時的學生、上海學匯建筑設計公司副總建筑師凌云這樣說。
舊材料體現時間詩意
建材的再利用是王澍建筑設計的特點之一。象山校區建設時,運用了700多萬塊從各地拆房現場收集來的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它們被做成屋檐,也做成墻體,錯落有致的排列讓每一面墻都像是一幅巨大的現代抽象繪畫。在王澍看來,舊材料的再利用,是傳承文化的一部分。在拆除舊房時,他發現,一棟普通的舊民宅擁有唐代、明代、宋代等多個年代的建筑材料,這個發現啟發了他把舊材料的循環再造融入到設計和建造過程中。
王澍曾經通過測算發現,八十四種不同規格的材料能夠在一個4平方米的瓦片墻上體現出來。整片瓦片、二分之一瓦片、四分之一瓦片,都被砌筑在墻上,在墻的中心,是比四分之一瓦片還要小的磚瓦石碎屑,可以說在利用舊材料的過程中,用心砌筑的工藝已經達到藝術品的境界了。舊材料的循環再造,不僅節約資源,也更能讓人體驗時間的詩意,召回生活的記憶。
保護舊建筑也是保護環境
“上海是一座幸運的城市,因為保留了完整的上世紀各時期的建筑網絡。”王澍有在上海求學執教的經歷,2000年獲得同濟大學建筑學的博士學位。
在王澍看來,環境是最重要的問題,任何的建筑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在城市化進程,中國的舊建筑都已經到了拆無可拆的階段。合理保護舊建筑也是合理保護環境。
上海本土的設計師、國家注冊建筑師凌云這樣理解,“就像衡山路上梧桐與掩映其間的老式洋房準確地傳達了海派人群精英的‘低調而不失精致’的生活理念,由此多少年來都是上海城市名片的縮影。”“材料的再利用是題目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對于城市中現存建筑的保護和利用。以中國現在的建設速度,30年后我們會面臨更多的‘廢舊’建筑,化舊為神奇,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拆除和二次重建對城市環境的破壞。上海的建國路‘8號橋’及‘蘇河藝術’等一系列城市改造項目已經為這一課題做出了生動的詮釋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