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舊建筑新循環讓歷史生生不息
舊建筑新循環讓歷史生生不息
中國著名建筑師王澍,剛奪得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獎,這是建筑界的最高獎項,而王澍亦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他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寧波博物館。他的特色是把拆毀的舊建筑物上的磚瓦等建筑物料,循環再用于新建筑上。王澍說他的某些建筑設計構思,源于曾看見一些被臺風破壞后的屋子,人們沒時間修葺,只好趕快把磚瓦胡亂堆砌起來,形成一些不規則的圖案,因而受到啟發。寧波博物館的外墻,就用上百萬塊舊城改造時遺留下來的青磚、龍骨磚、瓦片、打碎的缸片等筑起來的,成了滿載豐富歷史信息的磚瓦墻。
立新不是要除舊,王澍的最核心創作理念,是讓新的把舊的更好地保留,互相發揮其力量,讓資源和歷史生生不息,衍生下去。關于把舊物、廢料循環再造,這是保育地球資源的重要策略,和歷史共依存共成長。
跳出建筑,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翻新或改裝舊物,自制環保日用品,或者協助保育老家的老物,延續血脈相連的家族故事,讓下一代溫故知新,了解過去,創造現在和未來。我有一位女朋友,她把已故長輩留下來的老村屋改裝成為生活館工作室,保留、維修外墻,內里保留地磚,改建空間,把陽臺和天臺改成有機種植場,保存廚房的老窯,計劃在家工作和生活,讓孩子在更人性化和大自然感的環境中長大。她相信,舊發建筑物料有它的靈性和功能,且可以避免浪費,人會活得簡單和快樂一點。很多人建議她把老房拆掉改建為多層實用樓,也可出租賺錢,可她說:“土地有其呼吸,房子有其脈搏,人在其中,共其呼吸脈搏,人地交融。修房子也是修人。”
建筑,就是樹人。
她讓孩子學習造磚,撿柴生火煮食,像上一代長輩一樣,把廚余用做肥料,培育愛地球的低碳式生活。安居,就是生命跟土地一起呼吸和延續的幸福。
現在不少人漸漸提升了保育舊建筑、舊用品的意識。懷舊除了是潮流外,應該還有保育、尊重和創造人文歷史的意義。
文章來源:http://jzsj.rc1001.com